小儿尿频是很常见的。引起尿频的原因很多,但可分为两大类。
即病理性(由疾病引起的)的和生理性的。
一、 病理性尿频
病理性尿频可能是患有感染、结石、肿瘤或存在异物,
以尿路感染为多。小儿尿路感染以后,每次尿量不多,
但排尿次数却明显增加,并可有尿急、尿痛等症状。由于疼,
孩子排尿时往往哭闹。此外,患了尿路感染后,通常伴有全身症状。
如体温增高、食欲减退、呕吐等等。做尿常规检验可帮助诊断。
治疗时要多给孩子饮水,让他们休息好,
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生素等药物。
蛲虫刺激也可引起小儿尿频。感染蛲虫后,
晚上成虫会爬到肛门附近产卵,检查时可见到白色线头样小虫。
治疗时要给孩子剪指甲、纠正孩子吮手习惯、烫洗内裤和被褥罩,
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驱虫剂。
二、 生理性尿频
生理性尿频除了饮水过多、天气寒冷、裤子不合身等生活因素外,
最常见的当属精神性尿频。
短时的尿频往往与孩子希望引起父母注意有关。
许多年轻的父母都有这方面的经验:当大人聊天聊得正起劲时,
孩子会不时地高喊:“妈妈(爸爸)我要尿尿!”
这种尿频一般是暂时的,当父母带孩子上厕所而中断谈话后,
尿频自然消失。但如果家长对孩子关注不够,
使得孩子总将尿尿做为寻求注意的“王牌”,
就可能落下习惯性精神性尿频的毛病,此时再纠正就很难。
一旦发现孩子尿频,就要找找原因,
即不要紧张地追问孩子这呀那的,
也不要大惊小怪地逢人就询问治法,以免强化孩子“尿尿,
妈妈会注意我”的想法。更不能呵斥孩子“不许尿!”
而要循循善诱地引导,使他自觉克服。
造成精神性尿频的原因很多,要获得良效就要找准原因,
有针对地疏导。
诊断精神性尿频有几点:
1、 小儿夜尿不增加;
2、 精神集中时小便次数减少;
3、 有便意时,可因其他事件转移注意力而暂时忘记上厕所;
4、 无发热等全身不适。